从生物物理系到生命科学学院

从生物物理系到生命科学学院

2018-03-28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施蕴渝院士访谈录(节选)

  

相比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校1920年代即已成立的生物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科大”)的生命科学发展得要晚得多,长期以来,其规模也小得多,甚至一度失去了独立建制。但是,它却克服种种困难,发展了多个新兴学科,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它为什么能够如此?这里面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带着这些疑惑,我们访谈了科大生命科学学院施蕴渝教授。

  

施蕴渝,女,生物物理学与结构生物学家1942年生于重庆,1960年考入科大生物物理系,1965年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工作,1970至今在科大任教,1979 -1981意大利罗马大学化学系意大利CNRS结构化学实验室进修。后来还曾作为访问学者在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物理化学系法国CNRS酶学与结构生物学实验室法国理论化学实验室进修或合作研究。早年主要从事生物大分子分子动力学模拟及与蛋白质分子设计及药物设计有关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学的研究,近年主要用结构生物学方法(核磁共振波谱学和结晶学)研究基因表达调控(特别是表观遗传调控)与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机理,有诸多创新性成就,于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至2002年,她担任科大生命科学学院首任院长。可以说,她见证了科大生命科学几乎全部的发展历程。

  

在这次访谈中,施院士对科大生命科学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它可分为在北京创业、随科大下迁合肥、独立建系、建立生命科学学院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系或专业或学院的老师,尤其是负责人均有其发展思路,均遇到了不小的困难,甚至因不可抗外力,机构濒临解体,但由于在科大创业之初形成并传承下来的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不屈不挠、精诚团结的精神,他们艰苦奋斗、咬牙坚持了下来,在出人才、出成果方面取得佳绩,并终于在20世纪末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苦尽甘来,走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施蕴渝院士

  

2008年10月15日,部分科大6012级同学和杨利伟合影



第一阶段(1958——1970):在北京创业 生物物理系的创办

第二阶段(1970——1978):科大下迁合肥

第三阶段1978——1998独立建立生物系

第四阶段(1998——至今):建立生命科学学院


  

  

  

  

  

                                                                熊卫民   姚  琴  访问整理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