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亮

赵宇亮

2022-09-14来源:临床医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招生专业)及内容

生物学

1、生物材料学

1) 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

2) 低毒性肿瘤治疗与诊断纳米药物;

3) 低毒性纳米材料的分子动力学设计与表面化学修饰;

4) 核能纳米技术。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研究员。现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中科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智能纳米医学研究所所长。198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1999年在日本东京都立大学获博士学位,在日本原子力研究所和RIKEN从事研究工作,与同事们一起发现113号新元素(Nh),成为元素周期表中亚洲国家发现的唯一新元素。


一、学习及工作经历

 19961999年,东京都立大学,放射化学,博士;

 19931996年,东京都立大学,放射化学,硕士;

 19811985年,四川大学,放射化学,学士

 2018-至今,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研究员

 2011-2018年,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2008-至今,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7-2011年,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

 2005-2008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执行院长()

 2003-2006年,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兼职教授

 2001-2019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01-2001年,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共同研究员

 1999-2001年,东京都立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JSPS特别研究员

 1992-1993年,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化学系,特别研究员

 1989-1991年,中国核动力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1989-1989年,日本原子力研究所,STA交流学者

 1985-1989年,中国核动力研究院,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二、学术成果及影响

2001年回国,提出并开展纳米安全性研究,是国际上最早开展纳米毒理学研究的几位学者之一。从学术思想的提出到创建中科院纳米安全性重点实验室,开辟了我国纳米毒理学与纳米安全性研究领域。率先建立并突破了该领域定量分析方法学瓶颈、部分方法被ISO/IEC颁布为国际标准分析方法,被160多个国家采用;揭示了大规模生产的碳纳米材料、无机纳米材料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代谢等毒理学性质及其规律性;率先揭示了纳米生物学效应的重要化学机制;提出反向应用纳米毒理学性质的新思路,提出了设计纳米颗粒表面去调控肿瘤微环境,实现监禁肿瘤(非杀死肿瘤细胞)的肿瘤低毒性治疗新方法,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

迄今发表SCI学术论文500余篇,被引用超过5万次,H-因子117。获中国、美国、日本、欧盟的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次(20122018),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9),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0),TWAS化学奖,中国毒理学杰出贡献奖等。

此外,他一直致力于推动纳米科学与生物医学交叉的科学前沿领域在我国的起步、形成和发展。2006年领衔11个国家的科学家编著了纳米毒理学领域的世界第一本教科书《Nanotoxicology》;2011年创建中国毒理学会纳米毒理学专业委员会、2015年创建中国要学会纳米药物专业委员会等。先后担任联合国UNEP、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欧盟EU、芬兰等的纳米安全专家或顾问;国家纳米科技协调指导委员会专家,科技部纳米重大研究计划总体专家组副组长。先后担任中国、美国、英国的7SCI学术刊物的副主编等。

  

三、在研项目(仅限于主要负责人)

项目名称、来源、经费指标卡号

总经费(万元)

起止日期

基于核技术与同步辐射技术集成的纳米生物效应创新分析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1050

 2017-012022-12

功能纳米系统的精准构筑原理与测量,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

15000

2020-012024-12

纳米药物在临床肿瘤治疗中的设计与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创新单元

100

2019-012023-12

  

四、代表性论文(近五年)

1) Li SP, Zhang YL, Ho SH, Li BZ, Wang MF, Deng XW, Yang N, Liu GN, Lu ZF, Xu JC, Shi QW, Han JY, Zhang LR, Wu Y, Zhao YL, Nie GJ (2020) Combination of tumour-infarction 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via the co-delivery of doxorubicin and thrombin encapsulated in tumour-targeted nanoparticles. Nat Biomed Eng 4 (7): 732-742.

2) Di ZH, Liu B, Zhao J, Gu ZJ, Zhao YL, Li LL (2020) An orthogonally regulatable DNA nanodevice for spatiotemporally controlled biorecognition and tumor treatment. Sci Adv 6 (25): eaba9381.

3) An HW, Li LL, Wang Y, Wang ZQ, Hou DY, Lin YX, Qiao SL, Wang MD, Yang C, Cong Y, Ma Y, Zhao XX, Cai Q, Chen WT, Lu CQ, Xu WH, Wang H, Zhao YL (2019) A tumour-selective cascade activatable self-detained system for drug delivery and cancer imaging. Nat Commun 10: 4861.

4) Li SP, Jiang Q, Liu SL, Zhang YL, Tian YH, Song C, Wang J, Zou YG, Anderson GJ, Han JY, Chang Y, Liu Y, Zhang C, Chen L, Zhou GB, Nie GJ, Yan H, Ding BQ, Zhao YL (2018) A DNA nanorobot functions as a cancer therapeutic in response to a molecular trigger in vivo. Nat Biotechnol 36 (3): 258-264.

5) Han XX, Li YY, Xu Y, Zhao X, Zhang YL, Yang X, Wang YW, Zhao RF, Anderson GJ, Zhao YL, Nie GJ (2018) Reversal of pancreatic desmoplasia by re-educating stellate cells with a tumour microenvironment-activated nanosystem. Nat Commun 9: 3390.


五、联系方式

E-mail: zhaoyl@nanoctr.cn

电话:0551-63600335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