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与医学部“贝时璋讲座”第48期成功举办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贝时璋讲座”第48期成功举办

2024-11-18来源: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20241115日下午,牛津大学Renier van der Hoorn教授受邀参加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联合主办的第48期“贝时璋讲座”。本次讲座在生命科学大楼531报告厅成功举办,报告题目为《植物-病原体界面的分子对抗机制》。报告开始前,唐姗教授向师生简要介绍了“贝时璋讲座”的由来,并介绍了Renier van der Hoorn教授的科研背景和主要研究方向。之后,副校长周丛照教授向Van der Hoorn教授颁发了“贝时璋讲座”主讲嘉宾纪念牌。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的赵忠教授、陈宇星教授、马世嵩教授、吴清发教授、刘承武教授、杨鸣雷教授等参加了讲座。


周丛照教授向Van der Hoorn教授赠送“贝时璋讲座”主讲嘉宾纪念牌


Van der Hoorn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其课题组在过去十年里发现的茄科植物与致病细菌博弈的精彩故事。Van der Hoorn教授之前发现一种植物分泌的β-半乳糖苷酶(BGAL1)能够通过去除糖基化鞭毛蛋白聚合物末端的糖类,促进鞭毛蛋白单体的形成及鞭毛蛋白片段(flg22)的释放。植物通过其细胞表面受体FLS2结合的鞭毛蛋白(flg22)的保守片段来识别细菌病原体(Science 2019)。随后,Van der Hoorn教授讲述了植物分泌的subtilases在进一步释放flg22中的作用。他们发现使flg22表位失活是一个主要且保守的过程,这可能是细菌避免被宿主识别的一种逻辑结果,它们产生的表位会被宿主分泌的蛋白酶灭活。最后,Van der Hoorn教授向我们揭示了由细菌模型病原体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DC3000PtoDC3000)分泌的BGAL1抑制剂的身份。BGAL1抑制剂“glycosyrin”PtoDC3000中一个生物合成

产生的新型亚胺糖,受毒力调节因子hrpL调控,并存在于从不同植物分离的各种P. syringae致病变种中。Van der Hoorn教授解析了glycosyrin的生物合成、调控和结构,并发现它不仅抑制了flg22的识别,还显著改变了宿主植物的糖生物学。


师生听报告


Van der Hoorn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逻辑清晰且引人入胜。不仅跟我们分享了已经发表的成果,还向我们展示了课题组正在开展的工作进展。报告结束后,Van der Hoorn教授与师生围绕植物免疫相关的科学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Van der Hoorn教授与师生讨论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