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时璋讲座”第三期成功举办

“贝时璋讲座”第三期成功举办

2023-03-31来源: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2023327日上午,北京大学孙育杰教授做客由中国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主办的“贝时璋讲座”,在生命科学大楼531报告厅开展了题为《Study phase separation of inducible transcription using single molecule super-resolution imaging》的精彩学术报告。

报告会前,孙育杰教授参观了细胞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施蕴渝院士和姚雪彪教授给孙育杰教授颁发了“贝时璋讲座”纪念牌。


施蕴渝院士和姚雪彪教授给孙育杰教授颁发“贝时璋讲座”纪念牌


孙育杰教授首先从细胞中的物理学谈起,介绍了核小体组装的物理规律和3D基因组织中的物理规律两个引人入胜的科学问题,激发了听众的好奇心。孙教授总体介绍了染色质领地、转录工厂、复制域三个研究方向,分析了不同成像技术的优缺点,展示了课题组在应激和热休克反应方面的最新进展。研究团队利用随机光学重建超分辨显微(STORM)技术量化了热休克转录因子HSF1分子的空间分布;构建了一系列突变体和体外磷酸化HSF1,阐明了特定位点的PTM驱动HSF1相分离,及其对转录调控的影响;使用双色超分辨成像发现HSF1招募转录机器共相分离,形成转录活跃中心;基于Cut&Tag和高通量测序研究绘制了不同条件下HSF1的全基因组结合图谱;提出多价弱作用、多组分共相分离介导的其功能的分子机制;揭示了HSF1相分离和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相关性,升华了他们的研究。进一步发现HSF1靶向激活表达的分子伴侣HSP70可以负向调控HSF1相分离,甚至可以阻止HSF1在延长的热休克过程中发生的液固相转变,揭示了一个相分离调控基因表达的新颖反馈机制。


孙育杰教授报告会现场照片


总体而言,孙育杰教授提出了一个可诱导的、可逆的相分离机制,从而可以动态调控HSF1的活性,维系细胞在急性应激条件下的蛋白质稳态。报告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积极提问,孙育杰教授逐一给予了耐心解答,现场学术气氛浓厚。


孙育杰教授与师生讨论


孙育杰教授现任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获得第三届Elsevier Scopus Young Scientist AwardBayer Investigator。现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显微仪器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共聚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美国细胞生物学会国际事务委员会委员。本科和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大化学系,2005年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肌肉研究所和纳米/生物交叉研究中心博士后。2011年初加入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致力于运用单分子、超高分辨率荧光成像及操纵技术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专著(章节)4部。回国以来在ScienceCell ResNature Cell Biol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6篇。


(细胞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