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与医学部“贝时璋讲座”第23期成功举办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贝时璋讲座”第23期成功举办

2023-09-15来源: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2023911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贝时璋讲座”第23期在生命科学大楼531会议室成功召开。本次讲座邀请到周界文教授,施蕴渝院士、吴季辉教授、田长麟教授等多位部内教师和研究生代表七十余人参加讲座,会议由项晟祺教授主持。



周界文教授带来主题为“跨膜受体动态聚簇的结构表征与功能调控”的学术报告,向我们揭示了TNFR超家族的成员DR5,其ECDDR5激活前起到自我抑制 (auto-inhibition) 作用。周教授通过液相核磁共振、多肤同位素标记等技术单独对DR5 TMDlipid bilayer (Bicelle技术)环境中进行深入研究,意外发现DR5 TMD单体含有两个作用界面 (interface),意味着DR5 TMD在没有外界阻力的情况下倾向于高度聚集(聚簇),其ECD抑制了TMDself-clustering,从而防止DR5受体自动激活。周教授的研究首次展现了DR5受体跨膜区高度聚集的特性和分子机制,及其在信号传递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了DR5激活的新机制,为DR5激动型靶向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筛选提供了思路和理论指导,同时也揭示了,单次跨膜区域在受体信号传递过程中可起到重要作用,是不能被忽略的区域。


汇报结束后,周界文教授与参会师生展开热烈讨论,并对大家的提问给与了精彩的解答



座尾声时,施蕴渝院士向周界文教授赠送了“贝时璋讲座”主讲嘉宾纪念牌


讲者简介:

周界文(Jame .Chou)1994年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系,1999年获得哈佛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1999-2002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做博土后研究,2003-2011在哈佛大学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12获得终身教授。2023年初全职回国加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周教授长期从事跨膜受体的信号传导机理和病毒膜融和机制方面的研究,为揭示这些蛋白在跨膜和近膜区域的盲点开发了一系列核磁技术,并在其中发现了新生物功能与概念。周教授曾经解析了在细胞凋亡里的关键蛋白CARDBID的结构,揭示了第一个病毒离子通道的构象。在近期的研究中,发现了很多免疫受体的跨膜区域可直接动态聚簇,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为开发新的免疫调控药物提供了契机。另外,阐明了HIV病毒刺突蛋白的跨膜和近膜区域是如何影响蛋白的抗原性,为免疫方面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线索。周教授发表了120多篇论文,总引用次数一万多次,曾经获得Pew ScholarSmith Family,.Genzyme 杰出科学家等荣誉。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