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与医学部“贝时璋讲座”第57期成功举办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贝时璋讲座”第57期成功举办

2025-03-26来源: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2025321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第57期贝时璋讲座在生命科学大楼531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系的冯根生教授,讲座主题是“解析致癌基因的抗癌作用”。程临钊部长、刘海燕教授、张华凤教授、杨振业教授、梅一德教授、占成教授、倪芳教授、谢文兵教授、段屹教授等多位学部教师及感兴趣同学参加讲座,会议由黄的教授主持。



报告开始前黄的教授对冯根生教授的科研背景和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介绍。随后,程临钊部长向全体参会师生介绍了贝时璋讲座的由来并向冯根生教授颁发了“贝时璋讲座”主讲嘉宾纪念牌,现场气氛热烈。



本次讲座,冯根生教授以三个故事为主题,为大家介绍了细胞内和细胞间信号的动态互作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首先,冯教授向大家介绍自己曾经研究过的一个代谢酶IDO,目前已作为靶向肿瘤免疫逃逸的靶点被广泛研究,他认为IDO抑制剂临床试验失败的原因可能不是技术问题,而是IDO抑制剂不在肿瘤治疗中发挥作用。接下来,冯教授介绍了其博士后期间发现一种名为Shp2SH2结合酪氨酸磷酸酶的独特作用,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冯教授实验室在深化对Shp2如何促进信号通过RTK-Ras-Raf通路的理解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他们近期的研究揭示了SHP2在肝细胞癌中的复杂角色,挑战了传统“促癌/抑癌”二元论,冯教授饶有兴致的向大家介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调和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些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肝癌产生机制的理解,也为个性化治疗策略和药物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最后,冯教授介绍了他们最新发现的一种名为“intercellsome”的新型分泌小体以及它在调节肝细胞癌同质性中的功能,提出未来在肝癌的免疫治疗中应关注其在不同肝癌亚型中的特异性作用及长期安全性评估。



冯教授用通俗明晰的方式揭示了基础科研与临床应用间的协同创新路径。提出通过系统解析分子调控网络挖掘潜在治疗靶点,聚焦临床未被满足的诊疗缺口,构建从机制探索到药物研发的转化桥梁,最终为重大疾病防治提供突破性解决方案。汇报结束后,参会师生与冯根生教授开展了积极而热烈的讨论。本次贝时璋讲座中,冯教授给我学部师生带来了精彩的报告,启发了大家对肝癌治疗研究的深刻思考。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