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学术交流与科研传承,生化与结构研究生党支部于6月25日在生命科学学院531会议室成功举办“传承科研精神,共话学术未来——优秀毕业生经验分享会”主题党日活动。本次活动特邀三位优秀博士毕业生——杨智森、赵晓龙、应伟作为主讲嘉宾,围绕科研成长、职业规划与心态建设等话题展开深度分享。活动由党支部书记却秀拯主持,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指引。
第一部分:追求卓越——杨智森博士的科研攀登之路
作为以第一作者发表CNS正刊的学术先锋,杨智森博士从“优秀习惯养成”“博士后生涯规划”和“顶尖期刊发表心得”三个维度展开分享。
关于如何保持优秀的方法,杨智森强调“科研工作者既要志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他分享了自己将长期目标拆解为每日任务清单的方法,每日按计划推进,这样既能避免临时抱佛脚的焦虑,又能确保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同时,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与好奇心,主动涉猎跨学科领域的知识,为自己的研究不断注入新的灵感与思路,也是他保持优秀的重要“秘籍”。他举例说,在研究过程中,看似不相关的学科知识往往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帮助他突破研究瓶颈。另外就是要一直努力,既然选择了科研,就要心无旁骛,认真做好每个实验。
关于博士后阶段与读博阶段的区别,杨智森指出“其实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依然是继续做实验。”但他进一步说明“博士后阶段更加注重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读博期间,导师会给予较多的指导与帮助,而博士后则更需要自己独立确定研究方向、设计实验方案以及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博士后具备更强的自主性与决策能力。”他鼓励在场的同学们提前培养这些能力,为未来的博士后生涯做好准备。
关于发表CNS正刊所需的品质和条件,杨智森认为“除了扎实的数据和创新性,更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科研之路充满艰辛与不确定性,可能无数次的实验都以失败告终,但只要目标明确,就要坚持不懈地去尝试,直到找到正确的方向。同时,扎实的专业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对本领域的知识了如指掌,才能在研究中游刃有余,准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发现。”他特别提到,其实他在这期间多次遭遇失败,但是他坚持下来了。他的话语让在场的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发表顶级期刊文章背后的艰辛与付出,也激发了大家为追求卓越而努力的决心。
第二部分:坚守初心——赵晓龙博士的科研心态与职业选择
现就职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赵晓龙博士,以“平衡压力与成长”为主题,结合博士后经历展开分享。
关于在科大生院做博士后的体验,包括压力,生活,待遇以及未来规划等方面,赵晓龙坦言“压力与机遇并存。”他指出,中科大平台资源丰富,但考核标准严格。关于待遇,他建议师弟师妹“既要关注薪资,更要看重平台发展潜力”。赵晓龙特别强调规划的重要性,如果是低年级的学生,要根据实验进展、兴趣以及与导师沟通等问题,决定是否需要更换研究方向;对于高年级学生,要根据手头文章情况以及现实经济状况等问题,规划是否需要出国或留校做博士后,抑或是不再继续从事基础科研工作。
关于如何在科研中保持良好的心态,赵晓龙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我以前也是一个心态很差的人,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成长,我改变了许多,例如我压力过大或者非常生气的时候,我的手环会提醒我心跳过快,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有意识的克制自己的情绪,平复心跳,而不是对别人发泄自己的情绪。”他接着分享,“每周末休息好对下周的工作也至关重要,我会选择在周末睡觉睡一天,保证自己足够的睡眠。”
第三部分:开拓进取——应伟博士的教职选择与实验室建设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应伟博士聚焦青年学者职业发展痛点,带来“从学术到管理”的实战经验。
关于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高校获得教职,应伟建议“学科布局与个人特长是关键。”他提出通过“三看”评估:看学校人才政策(如“非升即走”年限)、看学科梯队建设(是否有院士/杰青引领)、看个人定位(是否有适合自己研究方向的教职)。他特别提醒:“最重要的是看自己目前的科研成果,如果成果较好,例如有正刊及两篇子刊等,可以申请一些相对稳定的教职。”
关于建设新的实验室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应伟回忆道,“由于是新入职的PI,困难很多,例如招收学生少,很多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干;经费也相对缺乏,在科大的时候我们用的仪器和试剂都是非常好的,现在更多的是考虑性价比,甚至会联系销售申请试用;学院分配的可作为实验室的面积也不算大。”他分享了自己建设实验室“白手起家”的经历。“但是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即使压力很大,我认为我还是能够克服的,通过各种方式‘曲线救国’,我选择了科研这条路,就会一直努力走下去。”
活动总结:党建引领科研,薪火相传育新人
在自由提问环节,与会党员就“如何释放压力?”、“毕业后选择继续科研还是进单位工作?”等问题踊跃提问,三位博士结合自身经历一一解答。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党日活动,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知识与经验,更从师兄们的身上看到了科研人的坚韧与执着,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支部书记在活动总结中说道:“今天的党日活动非常成功,三位博士师兄的分享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的财富。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科研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希望大家能够将今天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努力成长为优秀的科研人才,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化与结构研究生党支部 刘欣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