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下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第26期“贝时璋讲坛”在生命科学大楼531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坛特邀英国剑桥韦康-桑格研究所(Wellcome Sanger Institute)生成与合成基因组学部门负责人、西班牙基因组调控中心(CRG)ICREA教授、剑桥大学生物化学荣誉教授 Ben Lehner 担任主讲嘉宾。生医部光寿红教授等教师和学生代表参会,报告由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翁晨春教授主持。
会议伊始,翁晨春教授简要介绍了“贝时璋讲坛”设立的背景与意义,并介绍了主讲嘉宾的科研经历与主要研究方向。
Ben Lehner教授团队致力于运用大规模并行合成—筛选—测序技术(Massively Parallel Synthesis/Selection/Sequencing)结合机器学习,揭示并预测生物大分子序列与功能之间的内在规律,研究涵盖蛋白质稳定性、聚集性、mRNA 剪接,以及分子结合的亲和力、特异性与变构调控,为精准医学和靶向药物开发提供了全新思路。他的团队在遗传学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包括:解析基因型一致个体性状差异的成因、阐明跨代生理与环境效应、揭示不同基因突变率差异机制及突变间的相互作用等。在《Cell》《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一系列高水平论文,并荣获 Bettencourt 生命科学奖、Eppendorf 奖、Balfour 奖、EMBO 金奖,并当选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与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在题为“Mutate everything: mapping the energetic and allosteric landscapes of proteins at scale” 的报告中,Ben Lehner教授系统介绍了通过结合大规模数据生成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将系统性突变与模型拟合相结合,以定量评估数百万种序列变异对蛋白质和RNA性质的影响,并首次绘制了蛋白的全景变构图谱。这一研究不仅加速了对生物系统的理解与预测能力的提升,也为生物体系的工程化提供了重要方法论支撑。报告内容深入浅出、前瞻性强,激发了与会师生的浓厚兴趣与深入讨论。
随后,光寿红教授代表学部向Ben Lehner教授赠送“贝时璋讲坛”主讲嘉宾纪念牌。
在互动交流环节,Ben Lehner教授耐心细致地回答了现场师生的提问,并结合自身研究经验,分享了对未来研究方向的独到见解。本次讲坛为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师生在前沿交叉领域的科研探索提供了宝贵启发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