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上午,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小波研究员应邀做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68期“贝时璋讲座”。本次讲座由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和研究生院主办,彭慧教授负责邀请。李小波研究员在生物楼K104教室作了题为《光合作用“藻”知道:利用藻类模式生物挖掘高光效与光合抗逆机制》的精彩学术报告。讲座聚焦藻类在光合作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在光能利用、环境胁迫响应及碳氮代谢调控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李小波研究员报告会现场
报告由生命科学与医学部谭树堂教授主持。他在报告开始前,介绍了“贝时璋讲座”的设立背景,并概述了报告人李小波研究员的科研经历与创新性成果。校党委副书记周丛照教授现场为李小波研究员颁发了“贝时璋讲座”纪念证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向成斌、孙林峰、刘承武、张志勇、钱洪武、江永亮等多位教师及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周丛照教授为李小波研究员颁发“贝时璋讲座”证书
李小波研究员主要从事藻类代谢与光合作用研究。在报告中,他从光能捕获切入,介绍了近年来在拓宽光合作用光谱范围方面的研究进展;在光胁迫响应方面,比较了绿藻与硅藻在高光强等逆境条件下的生理与分子响应机制;围绕碳固定过程,重点探讨了光合碳代谢与其他代谢途径的协同与耦合机制,指出代谢网络的优化是提升光合效率的重要路径;此外,李小波研究员还分享了在氮营养缺乏条件下藻类细胞的适应策略,从功能基因组和调控网络层面解析了藻类在营养胁迫下的代谢重塑过程,为理解光合生物的养分利用效率提供了新视角。李小波研究员强调,深入研究藻类光合作用机制,不仅有助于揭示自然界光合系统的多样性与适应性,也对未来农业、能源与环境领域的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李小波研究员与师生讨论
本场讲座内容充实,视角新颖,在现场师生中引发热烈讨论。报告不仅展示了藻类作为模式生物在光合作用基础研究中的独特价值,也为作物高光效育种、抗逆机制解析及藻类资源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路径。
撰稿人: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