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9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第 72 期“贝时璋讲座”在西区生物楼531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期讲座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 PI、美国心脏协会 Fellow(FAHA)王淼研究员担任主讲嘉宾,作题为《缺血性心脏病炎症机制与干预》的学术报告。讲座由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段亚君教授主持。讲座伊始,段亚君教授简要回顾了“贝时璋讲座”的创办初衷,并对王淼研究员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

在讲座中,王淼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团队在缺血性心脏病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他指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而炎症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王淼研究员的团队通过深入研究,揭示了冠心病遗传相关炎症因子CXCR7的作用机制。CXCR7通过调控炎症条件下内皮修复和血管生成,对预防心梗后心衰具有重要意义。
王淼研究员还分享了关于急性心梗后心脏保护的研究进展。他强调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复杂机制,包括炎症、微循环障碍、氧化应激和细胞死亡等多重因素。针对这些机制,团队探索了多种干预策略,例如通过Tocilizumab、Anakinra等药物调控炎症反应,以及利用花生四烯酸与阿司匹林的协同作用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

此外,王淼研究员还介绍了团队在凝血因子12(FXII)和纳米抗体领域的创新研究。凝血因子12在炎症和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而纳米抗体因其独特的结构优势,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讲座尾声,段亚君教授代表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向王淼研究员颁发“贝时璋讲座”纪念牌,并对此次高水平学术分享表示感谢。王淼研究员的报告不仅加深了大家对缺血性心脏病机制的认识,也为未来的临床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